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青年一路学,一路见证乡村振兴;步行三万里,致敬制造建设者。今年暑假,上海海洋大学“先锋引领,山海筑梦——田野党建守初心,乡村振兴担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跨越2500公里,再次踏上云南的土地,续写沪滇山海情深。上海电机学院“寻访、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暑期实践团从上海出发,“特种兵式”跨越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和华中11省市,寻访到36名三线建设者,用心感受工业发展给区域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在行走中续写沪滇山海情深
炎炎夏日,上海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调研,跋山涉水,走红军路,过红军桥。
山路蜿蜒,汗水浸湿了实践团成员的额头,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不易和伟大。“在新庄红军村开展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忆苦思甜、回顾历史,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将传承发扬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爱国奉献的精神。”实践团成员司宇说。
在思政课后,实践团来到牟定县彝绣产业园,感受彝家女子代代相传的指尖上的艺术。实践团成员在产业园亲身领略彝绣产品的精美,感受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智慧魅力,更是忍不住亲自上手体验。实践团成员陆南南感慨地说道:“从小小的一针一线,到最终的一丝一缕,每一个步骤都很有讲究。”“作为彝族人,我其实之前不太了解彝绣,没想到彝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自己民族文化产业这么丰富,震撼之余也非常惊喜。”实践团成员彭豪翔兴奋地说道。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红色”历史与现实融合、田野与思政融合,在学思践悟中充分了解“国情、社情、农情、民情”,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在行走中寻访共和国三线建设者
作为今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上海电机学院暑期实践团7月15日从上海出发,历时24天,总行程三万里。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探访了17家从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建立、成长起来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甘肃、湖北、沈阳、北京、成都等多地,都留下了实践团的足迹,都见到了曾经的三线建设者或者知情人,实地探访了曾经的三线建设企业或者援建企业。在甘肃天水长城开关厂旧址,1970年毕业就来到这里的舒福玉自豪地介绍:“只要甲方来到厂里参观,就一定能成功签单。当年,我们的这条数控机床生产线是国内最先进的。”
在湖北十堰,这座因为三线建设而建立的城市一度被称为“十堰是二汽的十堰”。来自上海的殷鑫泉说道:“我们刚毕业到这里的时候,十堰还只是个镇,镇里只有一条泥泞的马路。当年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我们自己干打垒、动手建厂房,住芦席棚。我的两个儿女后来都留在十堰工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没有辜负时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24天的寻访,给我上了三节课,分别是‘四史’课、素养提升课和专业技能课。这长达三万里的经历是一次覆盖思想、心态、知识和能力的全方位洗礼,这数十位与共和国装备制造业一同成长的老校友,一句辛酸不足以描述他们的艰苦,几页传记也写不尽他们的荣誉。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突破,都是他们留下的不朽丰碑。”实践团成员刘圣典说道。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hone/qnb/html/2023-08/17/content_14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