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500公里,赴沪滇“山海情”的第二次约定。近日,上海海洋大学“先锋引领,山海筑梦——田野党建守初心,乡村振兴担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跨越2500公里再次踏上云南的土地,在实践中续写沪滇山海情深。
实践团穿越山川、跨越红军路、经过红军桥,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重走红军的足迹,向伟大的长征精神致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军桥边传唱着激励人心的红歌。
炎炎夏日,实践团员们艰辛地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汗水已浸湿了他们的额头,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伟大,疲惫的身体和酷热中的口渴让他们更加珍惜。“到新庄红军村开展实践活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历史学习教育,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要忆苦思甜,在今后的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奉献精神。”实践团成员司宇道表示。
新庄红军村红军长征纪念馆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讲解
随后,实践团来到牟定县彝绣产业园,感受着传统彝绣在新时代开出的“新花”。彝绣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家女子用世代传承指尖上的艺术,目前牟定县有专业经营彝刺艺人200余人,掌握彝绣技艺的民间艺人8700人,形成了“绿孔雀、福来云往、传统彝绣”三大产业模块。
实践团成员在产业园亲身领略彝绣产品的精美,领略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智慧魅力,他们也忍不住亲自上手体验。实践团成员陆南南感慨地说:“从每个小细节的一针一线,到最后的一丝一缕,都需要讲究啊!我手都僵了。”“作为彝族人,我之前对彝绣并不了解,没想到彝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产业如此丰富感到震撼和惊喜。”实践团成员彭豪翔兴奋地说道。
团队成员参观彝绣产品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上海海洋大学的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感受到了彝绣文化的魅力,并对乡村振兴的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将继续传承红军精神,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社会实践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红色”历史与现实融合、田野与思政融合,让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充分了解“国情、社情、农情、民情”。活动助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引导新时代青年砥砺笃行,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51f69a89b49f4377a5bbf157c99aa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