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白族扎染、鲜花饼、野生菌、油菜花等特色产业让人流连忘返;走山路、进农村、下基层、挖“红色”,时时刻刻都有新鲜的故事发生,所见所闻都给实践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上海海洋大学“先锋引领,山海筑梦——田野党建守初心,乡村振兴担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跨越2500公里再次踏上云南的土地,续写沪滇山海情深。
青年听党话
“我为什么要入党?”是建党以来,每个对党心生向往之人的内心之问。在牟定县党建文化主题公园,学校实践团与共青团牟定县委党支部共话党建,在初心亭下回望初心使命,再度描摹心中的红色印记,在初心路上寻找那镌刻于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答案。团队还与云南大学实践队不期而遇,“你们也在这里开展实践学习吗?”两队成员几乎是同时向对方问出这句话,之后相视而笑,而答案似乎也不言自明,“一片丹心向党,这样的青春才不迷茫”,在热情的讨论声中,两队成员更加坚定了紧跟党走的初心。
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初心亭学习,与云南大学实践队共同研学
实践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白子将军”周保中和“高地上的最后一位战士”曹庆功的革命故事浸润着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铁血精神,高原之上,紫薇花旁,历史的画面仿佛在眼前重现,一行人不禁热泪盈眶,重温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是新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挑重担的动力之源。回去的路上,成员们仍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是主心骨,一定要永远跟党走。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上重重写下这样的话语。
团队成员重温入党誓词参观曹庆功烈士、周保中将军纪念馆
红色文旅迸发新活力
炎炎夏日,山路蜿蜒,阳光在汗水的折射下,成员们的额头都已经亮晶晶了,为重走红军来时路,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实践团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调研。践山涉水,走红军路、过红军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军桥旁唱嘹亮的红歌振奋精神。身体上的疲倦、酷暑下的干渴“一桩桩、一件件”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不易和伟大。“到新庄红军村开展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忆苦思甜、回顾历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传承发扬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爱国奉献的精神。”实践团成员司宇说。
团队成员与蒲国宏书记在红色讲堂合影
近年来,新庄村通过“党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将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带群建、“农旅文”融合发展的致富振兴之路。当团队成员问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红军村基地主任、新庄红军村党支部书记蒲国宏回村做红色旅游遇到的困难时,他笑着说:“如何让村民认识到这是一件造福村子的好事比较困难,在最开始做工作时衣服都被撕破了四五件。”团队成员又问:“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做?”“相比于当年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生死存亡严峻考验,这又算得了什么?新时代党员要饮水思源,在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等着我们去征服,决不能忘记革命初心,更不能忘记革命理想。”蒲书记回答。
新庄红军村红军长征纪念馆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讲解
团队成员与蒲国宏书记座谈交流
献策谋发展
在思政课后,实践团来到牟定县彝绣产业园,团县委副书记康洁对团队第二次到牟定开展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彝绣作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家女子用世代传承指尖上的艺术,实践团成员在产业园亲身领略彝绣产品的精美,体会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智慧魅力,更是忍不住亲自上手体验。
实践团成员陆南南感慨:“这小小的一针一线,到最后的一丝一缕,都是讲究啊!我手都僵了。”“我自己作为彝族人其实之前不太了解彝绣,没想到彝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自己民族文化产业这么丰富,震撼之余也非常惊喜。”实践团成员彭豪翔兴奋地说道。
团队成员参观彝绣产品
“彝针彝线”绣出振兴之路。为了解更多关于牟定县的故事,实事求是的结合专业所学给出“新点子”。实践团参加了“彝族左脚舞之乡——牟定县乡村振兴之路”座谈会。会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毕琼对牟定县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实生动地介绍,表示目前全县有专业经营彝刺艺人200余人,掌握彝绣技艺的民间艺人8700人,形成了“绿孔雀、福来云往、传统彝绣”三大产业模块。冯雨晴老师参观后表示,希望未来能在“非遗研学”“田野党建”上深入合作,将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相结合。
作为实践团的学生代表,彭豪翔开展了“针绣彝韵心向党,经世济用民族情”暨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其余同学根据专业知识和现代审美各抒己见,对彝绣的继承和弘扬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并与彝绣青年代表就如何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用彝绣讲好民族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康洁对实践团提出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并邀请大家明年再来调研参观,许下第三次“山海之约”。
牟定县青年之家座谈交流
红军一路走,一路服务群众;青年一路学,一路振兴乡村。时代各不相同,奋进一脉相承。此次调研,团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红色”历史与现实融合、田野与思政融合,在学思践悟中充分了解“国情、社情、农情、民情”,助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新时代青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引导新时代青年砥砺笃行,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摄影 彭豪翔 陆南南 杨津晶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36975394423679125&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4c2c0c07ac0a8232d000r&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7036975394423679125